失落的神话与世界二

作为我国上古最神奇的典籍《山海经》,里面记录了很多神迹、怪物。明清刻版的插图,都是望文生义,不可信。司马迁就谦虚地说“《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这本书的作者胆子大,他告诉你的神迹、怪诞之物全是高科技机械,军事的、工业生产的等等,其科技水平之高现代航天技术亦不能比及。

今天,大多数专家都认为,《山海经》是《山海图》的解说词。而《山海图》的遗失是如今夏商文化断代事件中的一部分。作者认为《山海经》是后人依据一部纪录片《昆仑帝国山海军事地理》用古文字做代码表述出来的纪录片解说词。作者从《山海经》的内容中分析出七大理由,说明《山海经》是“看图说话”而且是看“有声动态彩色图像说话”。

黄帝的飞行器达到光速

我们现在知道的三皇五帝,在作者的笔下要么全都是外星人,他们开着飞碟以光速遨游太空;要么就是克隆人,女娲、黄帝、伏羲、帝俊、颛顼等都是顶尖科学家,他们在离开地球时,复制了自己。你能接受吗?看看作者怎样利用近代物理学家洛伦兹的一个公式导出黄帝们的飞行器“乘黄”或“吉亮”的飞行速度达到光速:

《海外西经》: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

《海内北经》:犬封国……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亮,乘之寿千岁。

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证明,时间和空间并非绝对并独立的,它们是可变的,互相关联的。由于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人在空中移动得越快,时间过得越慢。一个移动系统中的时间,对另一个系统中的观察者来说,会因两者之间的相对速度不同而改变。如果在一个系统中有一件事情发生,所花的时间是△T0′(任何时间单位),而另一个系统中的该事件观察,所用时间是△T(与△T0′的时间单位同),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洛伦兹变换公式表达:

其中,v是两者之间的速度,C是光速。

假设有人70(△T0′)岁(地球公转年,古人“人活七十古来稀”),他驾驶“乘黄”在太空间飞行,令一个人站在地上观察他,测得他的寿命是2000(△T)岁,代入洛伦兹变换公式,得出:

V=299816.2公里/秒

比地球人现在达到的第三宇宙速度快一千多倍!试想,这样的飞行器能在地球上飞吗?只能在太空飞!

如果把“乘黄”飞行地球公转轨道的时间视作一年,地球上就已经过了1007年了。那么800岁对他们来讲一岁都不到。他们的一百岁就是地球的十万零七年,以100岁为人类的寿命(至少我们的一个世纪是100年,古人“人过七十古来稀”),轩辕国的人的寿命是人类的1000倍还多。如果假定他们来自佛经中所说的四天王,那么他们的寿命就是900万岁。

用同样的方法,亦可计算出“吉亮”的速度也达到了299264.1公里/秒。“乘黄”和“吉亮”的速度都接近光速。这个公式的套用对作者非常关键,应为宇航速度达到光速,才能使《山海经》记录的年代是高科技的年代成立。

说文解字破解《山海经》密码

在这本书里,你绝对看不到你过去所了解的神话人物。也没有你熟悉的壮志夸父、薄情嫦娥和善良后羿、更没有出于愤怒就不负责任把天柱撞断的共工和颛顼、黄帝和蚩尤的战争绝不像你过去所知的那般简单,他们的战争不但导致“天倾西北,地覆东南”而且直接导致了另一块大陆———亚特兰蒂斯文明的消失!黄帝的超级战鼓“夔”,只不过是太平洋上一次热核弹的试爆而已。看看《山海经》中的这些神,被作者用解字的方法诠释成什么样吧!你所知道的那些神,只不过是他们克隆智能人而已!

黄帝,是拥有“黄”字形办公大楼且驾驶飞碟的人。

黄帝的敌人蚩尤,也不是什么青面獠牙的铜头怪兽,是个海陆两栖核动力装甲战车以及这个装甲兵团的总司令。

夸父逐日:地球同步航天飞机发射失败的记录。

《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首先,“夸父”是一种航天飞机。

是《山海经》概念的人字形垂直起飞降落的巨大的航天飞机。它有4个“火箭弹助推器”。按字面理解,“夸父逐日”不量力,道渴而死,为什么应龙在大荒北和大荒东又杀了似乎是与蚩尤一伙的夸父呢?

如果夸父是一种航天飞机,自然就可以有很多,黄帝和蚩尤都可能拥有这种航天机,应龙自然就可以杀了又杀。那么夸父是怎样一架飞机呢?“夸”也是一个象形符号。它的上半部分是一架航天飞机,下半部分是发射平台。“父”,《说文解字》曰“巨也”。夸父就是身形巨大的航天飞机及其发射平台的简称。《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记录的“夸父逐日”是同一个事件。

第二,邓林是航天飞机的轨道飞行器。

隥林,也是一个象形代码:邓是轨道器的形状,接近飞机,林也是一个状态描绘:可能是引擎喷出的气体形状;也可能是机尾的降落伞。夸父发射失败的全过程如下:

发射地点:大荒北与黄河、渭河乃至大泽之间。大泽可能是当时呈沼泽状的塔里木盆地,亦有可能是河西走廊一带。

发射目的:进入地球轨道同步飞行,似追逐太阳。

发射过程:火箭升空后,可能是主推器或外燃料箱发生了爆炸,导航塔的工作人员想引导它降落在黄河或渭水,冷却灭火,由于它的速度很快,在河、渭降落不成功,继续滑翔到塔里木泽,但尚未到达塔里木泽便情况恶化,于是轨道飞行器(邓林)被迫与助推器或外燃料箱脱离(即弃其杖)。

所以,在作者的书中,你决然找不到恶毒嫉妒的西王母,只有顶级的机械设计制造总工程师西王母;你也找不到用小泥团造人的女娲娘娘,有的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和太空科学家。而作者表达这一切的方法和依据就是我们的汉字。

《山海经》中记录了很多受人敬崇的神。有诸帝:中央黄帝、西方金帝少昊、东方木帝太皞、南方火帝炎帝、北方水帝颛顼、帝尧、帝舜、帝禹、帝俊、帝朱丹等……诸神:辅佐五帝的中央土神后土、西方金神蓐收、东方木神苟芒、北方水神玄冥、南方火神祝融、钟山之神烛阴、羿、共工、相繇、鲧、夸父、女娲、蚩尤、刑天等200多个神。还记录了各个山系中受百姓祭祀的或人面兽身或鸟首兽身、或兽面鸟身的群神,以及那些国中形貌古怪的各类人…….还有许多今天难以想见的奇怪的草木、鱼、龟、鸟、龙等等。

作者认为,这一切可以通过“解码古汉字和解文”找到证据。阅读《山海经》,尤其是想还原《山海经》所记录的一切的真相,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文字,破解了那些描绘“神”的古汉字密码,就可以为我们展现完整的“国家山海军事地理”这个纪录片。从而为我们展示昆仑文明盛世。

《山海经》千百年来令人着迷,迷趣正在于其中的那些荒诞离奇的事物,精卫如何要填东海?夸父就算逐日,又怎能喝干河渭?刑天头都没了还能作战?女娲之肠一次能生出10个人来?后羿用什么箭能把日射落?禹早就存在了,为什么鲧死而禹生?

作者大胆地换了个思维方式,立足于《山海经》所记录的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结合汉字译码的方式,再读《山海经》就会发现它绝不是那么荒诞离奇,而且非常的生动,多姿多彩!

青藏高原炎黄子孙的骄傲

作者用自己的地理分析,认定昆仑山就是雄立在我们伟大祖国青藏高原上的昆仑山脉。遥远的当年,一批来自天狼星的智慧群类在巴彦喀拉山的宽阔谷地建造了伟大的帝都:昆仑之虚,并以我国大陆为中心向外辐射建立了地跨整个北半球的联合帝国。全世界的神话都起源于昆仑神话。千百万年来,中华民族正是昆仑文化的守护者。这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非常博怀的民族。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最神秘的文化。它比好莱坞的大片精彩万倍。

《山海经•中山经》:

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在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禹所定九州是以黄帝为元首的昆仑帝国的领土。它有多大呢?

1.从东到西28000里,从南到北26000里;

2.这绵延64056里的5370座山,已开疆拓土,并部署了军事力量;

3.国家重要的水利资源、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耕地都在其中;

4.善用资源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善利用资源就会导致资源匮乏;

5.战争的根源在于对富饶的土地﹑资源的争夺;

6.天下的72种资源(可以说是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也可以理解为当时存在的大大小小的72个氏族),能否善用,全在于对资源的了解,掌握和综合开发,循环使用。

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王道”!这段话是《山海经》这部书的核心意义所在!我想,这也是当今世界和谐和平的关键所在。

Share

柚子比特

IP架构师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