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神话与世界四

一直以为《山海经》是远古时期先民们的幻想产物,但是跟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奇生物种类被我们渐渐发现,我才发觉,原来《山海经》其实是一本很靠谱的科学著作,《山海经》里那些奇形怪状的小怪兽原来竟然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那些山海经里存活至今的神奇物种

橐蜚[tuó fěi]

《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蜚,冬见夏蜇,服之不畏雷。

这句话的意思是:它的样子像猫头鹰,有人的面孔,一只脚,叫橐蜚。冬天出没,夏天蛰睡,把它的羽毛放在衣服中不怕打雷。

在现实中,他是长成这个样子的

他是草鸮属,也叫猴面鹰(学名:Tyto),他呢平时有轮流用单脚站立的习惯,所以有可能因此被古人误认为是长着一只脚。主要以鼠类和野兔为食,偶尔捕猎中小型鸟类、青蛙、鱼和较大的昆虫等;捕猎时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同时发出尖励叫声,使猎物陷于极度恐怖之中,束手就擒。

猴面鹰这种生物在全世界的分布范围都很广

犰狳[qiú yú]

《山海经·东山二经》: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荆杞。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其鸣自訆,见则螽蝗为败

这段话的意思是:余峨山中有一种野兽,他的样子像兔子,有鹰的眼睛,鸟的嘴巴,蛇的尾巴,见人就装死,被叫做犰狳,叫声就是名字的读音。据说犰狳一出现就会有虫害。

现实中,他也叫犰狳,是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热带森林、草原、半荒漠及温暖的平地和森林的一种濒危物种。

大多数品种的犰狳白天生活在洞里,晚上出来找食物。它们吃白蚁、蚂蚁、蛇、腐肉和植物。在昆虫食物供不应求时,犰狳就会增加觅食时间,连白天也外出活动

鹿蜀[lù shǔ]

《山海经·南山经》“杻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这种神兽长得像马,白头红尾,身上斑纹如虎,它的叫声就像人在唱歌。据说把它的皮毛佩戴在身上,就可以多子多福。

在现在,他的名字叫做斑驴

是非洲南部的一种动物,前半身像斑马、后半身像马,灭绝于1883年

现在科学家通过克隆技术,让驴和斑马结合,不过就像骡子一样,他们的后代也不能繁殖。

旋龟[xuán guī]

《山海经·南山经》: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huǐ )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黑色的龟,外形是龟,却长着鸟的头和蛇的尾巴,叫声像劈木头时发出的响声。据说把它带在身上,不仅能治耳聋,还能消除脚底的老茧。

这种生物现在的名字是鳄龟

鳄龟约等于鳄鱼和乌龟的结合体,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龟之一、有淡水动物王者之称。曾由于人类的猎杀失去栖息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成易危物种。后因其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深受国内龟类爱好者青睐。

鳄龟吃得很杂,小鱼,小龙虾,贝类、水果蔬菜、动物尸体都不放过。现在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不过国内也能看到许多小鳄龟的。

飞鼠[fēi shǔ]

《山海经·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

这种看上去萌萌哒生物现在的名字是鼯鼠,不过也有人仍旧叫他飞鼠

鼯鼠长有飞膜,可以帮助其在树中间快速的滑行,但由于其没有像鸟类可以产生升力的器官,因此他们只能在树、陆中间滑翔。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的热带与温带雨林中。

21世纪初以来,由于人类的大量猎杀,鼯鼠这个物种正面临灭绝。

?鼠[[cí shú]

《山海经·南山经》:又南三百里,曰栒状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詨。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尾,其名曰(此虫)鼠,见则其邑大旱。

这句话的意思是“东部的栒状山上有种鸟,样子像鸡,却长着老鼠一样的毛,名叫?鼠。见到它就意味着会发生旱灾

在现代,他们的名字叫几维鸟

几维鸟的身材小而粗短,嘴巴长而尖,腿部强壮,羽毛细如发丝,由于翅膀退化,因此无法飞行。几维鸟很容易受到惊吓,大部分的活动都在夜间进行,以躲避袭击,觅食时用尖嘴灵活地刺探,长嘴末端的鼻孔可以嗅出虫的位置,进而捕食。主要食物包括泥土中的蚯蚓、昆虫、蜘蛛等生物。寿命可达三十年,是新西兰的特有物种,也是新西兰的国鸟及象征。

几维鸟在全世界一共只有3种,几维鸟的名字是因为它们的鸣叫声非常尖锐,听起来特别像“kiwi”(几——维——),所以被当地土著的毛利族人叫做几维鸟,有的书中也翻译成希维鸟,凯维鸟或奇异鸟。

据说美国学者墨兹博士研究了《山海经》,根据经上所说《东山经》在中国大海之东日出之处,他在北美,试着进行按经考察,经过几次失败,他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经上记过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考察,结果胜利了。查验出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

在这之后,他由衷的赞叹:

“对于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为白雪皑皑的峻峭山峰绘制地图的刚毅无畏的中国人,我们只有低头,顶礼膜拜。”

而今天,我们还赶得上祖先的脚力么?

在《山海经》中记载的异兽,基本上都拥有神奇的本领,要么能入药治疗各种疾病,要么能成为预示将要发生的各种大事件。今天讲两只神兽:猾褢[huái]和狸力。

我们先说说猾褢。根据《山海经·南山经》记载:

尧光之山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意思是说,尧光山上有一种被称为猾褢的野兽,形状像人却长有猪那样的鬣毛,冬季蛰伏在洞穴中,它的叫声如同砍木头时发出的响声,哪个地方出现猾褢那里就会有繁重的徭役。

而且,猾褢是冬天蛰伏春天出没,可见,只要它一出现,普天之下就要出现繁重的徭役。这种神兽还是乖乖待在山洞里为好,出来就没好事。

另外,根据《中国古代动物学史》的解释,猾褢是貉的指名亚种,这似乎能够证明猾褢在现实中是有原型的,只是其预言的功能多半是由先人的臆造。

猾褢的性格也很有意思,除了会冬眠之外,如果天下太平的时候,它也会销声匿迹,给《山海经》作注的郭璞详细记录了这一特点:

猾褢之兽,见则兴役,应政而出,匪乱不适,天下有逆,幽形匿迹。

除了猾褢能引发天下的徭役之外,另外一种就应该是狸力了。与猾褢只是单纯的动物不同,狸力在《山海经》中属于神兽。根据《山海经·南山经》记载:

柜山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狸力多出没于柜山,形状像普通的小猪,长着一双鸡爪,叫的声音如同狗叫。猾褢相似,只要它一出现,那个地方就一定会有繁多的水土工程。

狸力是什么?

《南次二经》中对狸力特征描述有五:其一状如豚,即外形象猪;其二有距,即爪子象鸡;其三音如狗吠,即叫声象狗;其四见则其县多土功,就是它出现的地方会有繁重的土方工程。经本人研究,这个“狸力”就是今天的珍惜动物——土豚!

下面是土豚和“狸力”特征比对:

(1)外形:土豚外形像猪,符合“狸力”特征

(2)鸡爪:土豚无蹄而指甲尖利,形似鸡爪,符合“狸力”特征

(3)叫声:目前没有找到土豚叫声资料,待考

(4)见则多土功:土豚又叫非洲食蚁兽,其主要食物是白蚁和蚂蚁,而白蚁和蚂蚁严重危害江河堤防,我国古代文献上已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近代的记载更为详尽。它们在堤坝内,密集营巢,迅速繁殖,苗圃星罗棋布,蚁道四通八达,有些蚁道甚至穿通堤坝的内外坡,当汛期水位升高时,常常出现管漏险情,更烈者则酿成塌堤垮坝。 土豚出现的地方,必然白蚁多,白蚁多的地方,其堤坝隐患必然大,为消除堤坝隐患,所以会有比较繁重的土方工程,这一点上,土豚符合“狸力”的特征。

综合以上,基本可以确定,《南次二经》中的“狸力”就是今天的土豚。

土豚资料和照片:

土豚 (Orycteropus afer) 是南非和非洲中部哺乳动物,又叫非洲食蚁兽。长1~1.5米。耳长,吻如猪,舌长而粘。爪强而有力,善掘洞。栖草原和林地。食蚁和白蚁。夜行为主。又称蚁熊或土猪。

哺乳纲管齿目土豚科的一种。为大型食蚁兽。体型类似大袋鼠,但颇肥壮,体长90~140厘米,体重50~60千克;皮厚,红褐色或白色,被有稀疏刚毛;头部窄而长,吻部前突呈管状;舌细长,富粘液,能延伸;耳长大而薄,类似驴耳;四肢粗强,趾端具强大而锐利的爪;尾呈圆柱形,尾肌很发达,基部粗,末端变细,长约48~60厘米。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东非至南非。土豚是一种稀少的奇特动物,特别是牙齿与众不同,成体时上下颌仅可见2对前臼齿和3对臼齿,无门齿和犬齿。牙齿终生生长,齿的内部全为齿质。自中央髓腔发出多数平行的管状延长部,所以在咀嚼面上,呈现为多角形小管的集合体。牙列由1对下部牙骨板和2对上部牙骨板组成。每个骨质骨板的咬碎表层由牙质的定域部组成,而牙质又是由一般们于牙骨板表面的牙质柱组成。这些牙质是用来对付厚壳的海生无脊椎动物。

栖息在丘陵和半草原地区。独自生活在较深的洞穴中。极善于挖土,掘进速度快,几分钟内就能遁入土中。夜间活动,以利爪抓破蚁丘,用长舌粘白蚁充食。性懦弱胆小,缺乏自卫能力,全靠灵敏的听觉察知外部敌情,尽早地隐匿或逃入洞内。5~6月产仔,每胎1仔 。幼土豚裸而闭眼,待半年后始出洞。

无蹄有锋利的爪且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与其他有蹄类关系较远,曾一度被列为贫赤总目的一个成员。直到后来科学家知道了它的起源—踝节目,才被分化为有蹄总目。管齿目是正在衰亡的一个类群。化石不多,但是非洲的土豚尚没有受到威胁。

土豚(Aardvark)栖息于热带稀树草原、森林环境中,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单独生活,领地意识弱;夜行性,白天躲在洞穴中休息,黄昏至清晨时分觅食活动。

鴸鸟是什么?神农架一带有这种鸟吗?

《南山次经》中描述鴸鸟特征有五:其一状如鸱,就是外形象鹞鹰;其二人手,就是其爪子象人手一样;其三其音如痹,就是它的声音象辩论一样(痹,应该做“言皮”,辩论的意思);其四其名自号也,就是叫声和鴸的发音是一样的,其五见则其县多放士,就是它出现的地方会多弃尸(放,遗弃也;士,男人也,放士,被遗弃的男人,就是弃尸)。

经本人研究,这里的“鴸”鸟,就是今天的非洲鬣鹰!下面来把非洲鬣鹰的特征来和“鴸”鸟进行一一比对:

(1)外形:非洲鬣鹰外形象鹞鹰,符合“鴸”鸟的特征;

(2)人手:非洲鬣鹰的跗间关节可以向前弯曲30°(一般鸟类该关节只能向后弯曲),故可以用一只脚攀住树洞,另一只脚伸进洞内掏取雏鸟或鼠类。也就是说,它的爪子可以象人的手腕一样前后活动,这是其他鹰类不能比拟的,所以说“人手”,符合“鴸”鸟的特征;

(3)叫声:非洲鬣鹰叫声sueee – sueee…,很象“输亦输亦”,象和人辩论一样,符合“鴸”鸟的特征;

(4)其名自号:“鴸”音同“朱”,朱音可发“shu”,如“朱(shu)提银”,而非洲鬣鹰的叫声正好是“sueee – sueee…”,符合“鴸”鸟的特征;

(5)见则其县多放士:有资料把非洲鬣鹰和胡兀鹫归为同类,说它是食腐动物,如果这个归类没有错的话,非洲鬣鹰出现的地方,肯定会有腐尸,也就是“放士”,遗弃的尸体,这一点符合“鴸”鸟的特征。

综合以上,《南次二经》中的“鴸”鸟,就是今天的非洲鬣鹰!

附:非洲鬣鹰资料和图片

非洲鬣鹰 African Harrier-Hawk

非洲鬣鹰是一种中型猛禽,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体长大约60-66公分,头部和腹部浅灰色,腹部有黑白相间细横纹。尾部有宽的灰白色横带,裸脸,面颊有一块能变色的色块,有时黄色,有时粉红,有时粉白色,喜好栖息在有水的树林和棕榈树地带,这种鹰的跗间关节可以向前弯曲30°(一般鸟类该关节只能向后弯曲),故可以用一只脚攀住树洞,另一只脚伸进洞内掏取雏鸟或鼠类。它也具杂食性,有时食用棕榈果。一窝产三枚卵,雌雄相像,但幼鸟呈浅棕色,叫声:sueee – sueee…

长右是什么?幕阜山一带有这种动物存在吗?

《南次二经》中描述长右特征有三:其一状如禺,即外形象猕猴;其二四耳,就是有着马一样的耳朵(四这里通“驷”,马的意思),其三其音如吟,就是叫声象呻吟;其四见则郡县大水,就是它出现的地方会发大水。

经本人研究,这里的“长右”很可能就是今天的短尾猴!下面是短尾猴特征和长右的一一对比:

(1)外形:短尾猴属于猕猴属,外形象猕猴,符合“长右”特征

(2)耳朵:短尾猴耳朵小而且尖,象马的耳朵,符合“长右”特征

(3)声音:暂时没有短尾猴的声音资料,待考

(4)见则大水:短尾猴栖息地中必须有山溪水源和悬崖陡壁,供猴群喝水和夜间睡眠,短尾猴出现的地方必然靠近山中水源,山洪暴发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说“见则郡县大水”,符合“长右”特征

综合以上,基本可以确定,《南次二经》中的“长右”就是今天的短尾猴。

附:短尾猴资料和照片

短尾猴俗名别名红面猴英文名 stump-tailed macaque 拉丁学名 Macaca arctoides 地理分布西南及广东、广西繁殖方式胎生。习性短尾猴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生活在树上,也常集群在地面活动。体型比猕猴大,体长50~56厘米。成体颜面鲜红色,老年紫红色,幼体肉红色。耳较小,尾短光秃无毛。体背毛色棕褐,披毛较长,腹面略浅;头顶毛较长,由中央向两侧披开。食性较杂,既取食野果、树叶、竹笋,也捕食蟹、蛙等小动物。

短尾猴系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特有灵长类。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以及中山针阔混交林。栖息高度可从沿海低地至海拔2650m的中山林区。 短尾猴栖息在高山密林的较高海拔林带,如在峨眉山1800~2200m,梵净山1200~2350m,但在黄山为600~1600m(最高峰1860m),主要利用常绿阔叶林带和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带这两个林带,除此之外,在其栖息地中还需有山溪水源和悬崖陡壁,供猴群喝水和夜间睡眠。栖息林带的植被以山毛榉科植物为主,其果实和叶是短尾猴的主要食物,特别是果实,在秋季和大部分冬季被广泛食用。

那么,幕阜山一带有短尾猴存在吗?

暂时没有找到幕阜山一带有短尾猴的资料,但是幕阜山从古至今都有猕猴出没,而且在一水之隔的官山风景区由短尾猴存在,因此,历史上幕阜山存在短尾猴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待考。

Share

柚子比特

IP架构师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