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神话与世界五

《山海经》,可能很多人读过,即便是没读过,也肯定听说过。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山海 经》,十有八九会是“怪”。

《山海经》确实是一本怪书,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净是怪物:浑身生羽的羽民国、口中吐 火的厌火国、胸口洞穿的贯胸国、舌头倒着长的反舌国、长着三个脑袋的三首国、生着三个身子 的三身国、只有一只手臂的一臂国、只长一条腿的奇肱国、只生一只眼睛的一目国、纯男无女的丈夫国、纯女无男的女子国,更有形形色色不伦不类、面目可怖的山中怪兽异鸟,诸如形状像羊、 生着九只尾巴四只耳朵、眼睛长到了背上的猼訑兽;又如长着翅膀、人面蛇尾的马形怪兽孰湖兽, 再如长着人的面孔、虎的身子的食人怪兽马腹,林林总总,可谓集天下怪物之大成,也难怪自古人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这本书,并将之视为“古今语怪之祖”了。 如果一味盯着《山海经》中那些三头六臂之类的怪物,自然就会觉得这本书杂乱无章、漫无头绪,仅仅是古人的游戏笔墨,没有什么学术价值,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但是,如果把眼光转到这本书的记载体例和整体结构上,马上会对这本书刮目相看。

其实,这本书凌乱怪诞的表象背后是有非常严密的结构的。它的叙述非常有条理,体例极其 严

谨,整体结构非常完善,与其说它东拼西凑,不如说它是自成体系、别具机杼的精心结撰。 《山经》旨在以山峰为纲,分门别类、具体而微地记载山地的地理、水系、动植物、矿物, 可以说是一本自然地理志,应当是战国时代一次规模巨大的地理资源调查的产物,但是我们今天已经很难搞清这些山究竟在什么地方,那些动物和植物究竟是什么了。

《海经》则有着完全不同的来历和内涵,对于“破译”《海经》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海经》 其书原本不是书,而是图画。也就是说,《海经》是“缘图以为文”,是对一幅传世古图的描述, 先有图而后有书,我们看到的《海经》其书,是战国时期一位学者对一幅图画中内容的写照。 《山海经》一书,观其内容,似乎满纸荒唐,审其形式,却是条理分明。 可以说,在先秦典籍中,历来被视为小说家言的《山海经》,其实是最具条理和体系的一本书。 《山海经》不能仅仅当成一本胡编乱造的小说志怪之书,也不能轻易相信它是古代好事者一 时心血来潮而胡乱拼凑之书。

《山经》:一本自然地理志

《山经》由《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5 篇组成,按方位分别叙述东、南、西、北、中五方的山川地理及其动物、植物和矿物资源,5 篇的体例大同小异,皆按照山脉川流的走向,依次载列山峰。每述一座山,都是首先记载这座山相对于上一座山的距离和方位以及此山的名称,然后概述此山植被和矿藏的基本情况,接着具体描述此山特有的某种鸟、 兽、草、木,并对这种动物或植物名称、形态、习性、功用尤其是药用等都详加记载,最后还要记述发源此山的河流以及河流的流向、河流中鱼鳖之类的水族动物、河床中的矿物资源等等。虽然,具体到每一座山,记述情况有所不同,但纵观《山经》数百座山的记载,其体例确实大同小异,如出一辙。

比如说,《南山经》中的第四座山是这样记述的:“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 金,

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

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 如盘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对杻阳之山的描述就极具条理颇为全面。“又东三百七十里, 曰杻阳之山”,标明这座山的方位,在上一座山猿翼之山之东370 里;接着说“其阳多赤金,其 阴多白金”,概述了此山的矿藏情况;然后详细描述了这座山上的一种动物鹿蜀,“有兽焉,其状 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依次描述了这种动物的 长相、叫声、名称,并说明这种动物的药用价值,“佩之宜子孙”的意思大概是说,把这种动物 身体上的某一部分(可能是骨头或者皮)佩戴在身上,可以增进人的生育能力,此说颇有巫术的 意味;记述了山,接着写水,“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说明怪水发源于杻阳之山,东 流汇于宪翼之水,这里,“怪水”和“宪翼之水”一样,都是河流的名称,并非意味着这条河流 有什么神通或怪异;接着提到生活于这条河中的一种龟,先记龟的长相,“其中多玄龟,其状如 龟而鸟首虺尾”,这种龟的名字叫“旋龟”,再记龟的叫声,“其音如盘判木”,是说旋龟叫起来的 声音像劈木头的声音,最后落笔于龟的功用,即其药用价值,“佩之不聋,可以为底”,大概是说 把旋龟的骨头佩戴在身上可以治疗耳聋,还可以用来去除脚底的胼胝(底)。窥一斑可以见全豹, 《山经》记事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即此可见。

古今话语系统差异导致“怪兽”错觉

《山经》的记事既然如此讲究章法和体例,足以表明作者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此书的内容也必定是实事求是的,而不是胡编乱造。那么,书中那些匪夷所思的怪物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其实,这一点正可以由《山经》记事的方法得到解释,看上文中关于鹿蜀的描述就可以明白《山经》 怪物的来历了。“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这一番写照,乍看十分怪异, 俨然是一个长相几分像马、几分像老虎、生着白脑袋红尾巴、叫起来好像人唱歌的异形怪兽。在《山经》的崇山峻岭中,此类怪异鸟兽触目可见,由于谁也没有真正见识过这类怪物,所以人们 觉得《山海经》是一部彻头彻尾瞎编乱造的怪书。

但是,人们会如何向别人描述一种他从来未曾见过的陌生动物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与人们熟悉的动物相比较,告诉他说,这种没见过的野兽脑袋长得像什么、身子像什么、皮毛的花纹像什么、叫起来的声音像什么等等。比如说,一个人该如何向一个从来没见过猫的人描述猫的长相呢? 他大概会说,猫的身体大小如兔子,皮毛长得像老虎,面孔有几分像人,叫起来像婴儿啼哭,再 假设他见到的这只猫的尾巴是黑色的,用《山海经》的口气说,就成了“有兽焉,其状如兔而人面,其文如虎而黑尾,其音如婴儿”,这一番形容,没见过猫的,还以为这世界上真有这样一种怪物呢!

《山经》中的那些横行飞潜的怪兽、怪鸟、怪鱼、怪蛇,大部分都是这样造就的。世上本无怪,只是由于我们不了解古人用以描述动物的话语系统,用一种好奇的目光看待这些记载,少见多怪。因此,在我们眼里,《山海经》中那些原本老老实实的记述,就成了怪物,而《山海经》 也就成了一个妖怪出没的世界。

《海经》:一幅天文图画

《海经》与《山经》相比,更显荒唐怪诞。但是,《海经》的结构和《山经》一样,也极具条理。今本《山海经》中,《海经》部分共包括3 个部分,即《海外经》4 篇,《海内经》4 篇,《大 荒经》5 篇(含最后的《海内经》1 篇,后者是《大荒经》的组成部分)。其中,除了《海内经》 4 篇的记事比较凌乱、缺乏条理之外,《海外经》和《大荒经》的内容尽管怪诞,但记述的形式却 有条不紊、头绪井然。

《海外经》分为东、南、西、北4 篇,分别按照特定的走向,头头是道、按部就班地记述了四方海外各国的奇人异类、怪鸟异兽,每一国一个条目,每个条目都记载了其国相对于相邻之国的方位、此国的人的形貌和行事,有时候还记载此国特有的风物等等。《大荒经》记事稍微复杂 一些,而且在书本的流传过程中因为辗转抄写导致不少文字的讹误和错简,但其记事还是自有其潜在体例的。《大荒经》也是分东、南、西、北4 个方位,按照既定的方向依次记载四方大荒的山峰,以及散居于远荒群山中的蛮荒诸国,他们的姓氏、祖先、世系、形貌等等,每一山、每一 国一个条目,每一条目下又按照特定的顺序叙述相关的内容,内容尽管怪异,记事却自有章法。

《海经》源于对图画的叙述,但在今天的版本中看到的插图是后人根据《海经》的内容重新绘制的,与古图毫不相干,《海经》的古图早已散失了。那么这幅失落的图画,究竟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虽然看不到这个图了,但可以通过对文字的分析来重新揭示这幅图的真相。 打开《海经》,看到的都是一些关于山川、外国、鸟兽等地理景观的记载,而且有方位、有里程,诸如此类的内容当然只能是来自地图,实际上,前人确实都认为《海经》所依据的那幅古图是地图,这一点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其实,这一看法,完全是想当然。仔细阅读后会发现,它 讲的根本不是地理,而是天文,构成其整体叙述框架的不是空间,而是时间。《海经》背后的那 幅失落的古图,不是地图,而是记载上古先民天文历法知识的岁序之图、时间之书,可以恰如其 分地称之为“失落的天书”。

说《海经》是天文,而不是地理,确实有些耸人听闻。但是证据不需远求,就在《海经》这本书中。

《海外经》东西南北四经中每一篇的末尾,都提到当方之神,“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北方禺彊,人面鸟身, 珥两青蛇,践两青蛇”。在《海外经》中,这被称为四方之神,但在其他古书中,它们原本是四时之神:句芒是春天之神、祝融是夏天之神、蓐收是秋天之神、玄冥(亦即禺彊)是冬天之神, 古代时令之书《月令》中就记载了这四时之神,四神的名号,本来就是得义于四时的物候时令特征。“句芒”意谓春天万物萌芽、句曲而发,“祝融”又作“朱明”,意谓夏天阳光明亮炎盛,“蓐 收”表示秋天万物成熟而收获,“玄冥”表示冬天因光照不足而幽暗。《海外经》古图的四方分别描绘着这四时之神,就足以表明,这幅图画的四方表示四时,东为春,

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 《海外经》古图的四方所呈现的不是空间结构,而是时间结构。

《大荒经》记载天文历法

《大荒经》中也介绍了几十座山,乍看更像是地理书,但它依然是一本天文历法之书。《大荒经》记载东方有7 座日月所出之山,分别叫大言、合虚、明星、鞠陵于天、孽摇頵羝、猗天苏门、壑明俊疾,西方有7 座日月所入之山,分别叫丰沮玉门、龙山、日月山、鏊鏖钜、常阳之山、 大荒之山,为什么偏偏是7 座?季节的变化、时序的推移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所致,而这种 运动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就好像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暑来寒往,在北半球的人看来, 太阳夏天最北,因此夏天热,冬天最南,因此冬天冷,根据太阳每天早晨在东方升起时所在的方 位,或者每天黄昏在西方降落的方位,就可以判断当时的季节和月份,就可以了解时令和农时, 这一点,是每一位老农都有的常识。《大荒经》中东西方的这7 对日月出入之山,就是古人用来 据以判断季节和月份的,7 对山形成了6 段间隔,对应于6 个时段,也就是半年的6 个月,每年 的上半年,即从冬至到夏至,太阳从最南的一座山向最北的一座山移动,到了下半年,即从夏至到冬至,太阳又掉头从最北的一座山向最南的一座山移动,古人站在这东西两排连绵起伏的山峰 之间,看到太阳在哪一座山附近升起或者降落,就大致知道是什么季节和月份了。

对于天文观察来说,最重要的前提是要端正四方的方位基准,建立准确的方位坐标,《大荒经》古图中明确地标明了作为这样一个四方基准的四极之山,东极之山为鞠陵于天,西极之山为日月山,南极之山为去痓山,北极之山为天柜山,四极之山和七对日月出入之山共同构成一个完 整的观象授时体系,可以说,《大荒经》图就是一个坐落于群山之间的原始的天文坐标系。

总之,《海外经》也好,《大荒经》也好,它们所依据的古图的基本结构,不是空间,而是时间,因此其所据古图不是地图,而是天文历法图。

除了上述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框架外,《海外经》和《大荒经》中还有被视为神话的内容其实都是上古天文历法知识的反映。比如说,羲和是中国神话中的太阳神,《楚辞》中说他每天早上驾着马车拉着太阳从东往西,晚上又从西方回到东方,《山海经》中也提到羲和,说羲和“生十日”,除了太阳神羲和,《山海经》中还有月亮神常仪,常仪“生十二月”,这自然不是说羲和生育了10 个太阳,常仪生育了12 个月亮,这里的“生”字只是创造、发明的意思,意谓羲和创立 了根据太阳在一天中处于天空的方位划分一昼夜为10 个时段的计时制度,常仪创立了根据月相的圆阙划分一年为12 个月的阴历记月制度,后来,前者就变成了羲和每天驾着太阳之车从东方到西方的神话,而前者则变成了嫦娥奔月的神话,并因此而衍生出了天有十日、后羿射日之类的 “奇谈怪论”。

苍龙对应四方星宿

《大荒经》中不光记载根据太阳和月亮运行计时的制度,还记载了根据星象计时的制度。众所周知,华夏先民非常关注东方的苍龙七宿,并因此形成了对于龙的崇拜。为什么中国人对龙如此关注和崇拜?这不过是因为,在上古时期,东方苍龙在一年中升降隐显的周期正好和四方方位形成完美的对应关系:每到春天黄昏,苍龙七宿从东方升起;到了夏天黄昏,它就到了南方,升到了最高;到了秋天黄昏,转到了西方,开始下降;最后,到了冬天黄昏,就潜入北方地平线, 看不见了。苍龙七宿明亮醒目,它的这种春生于东、夏分于南、秋降于西、冬隐于北的运行规律为古人观象授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这条天上的巨龙引起华夏先民的关注和崇拜也就不难理解了。

《大荒经》中同样有关于龙星计时的完整记载,系统地反映了一年四时龙星的位置和形态,只不过它是蕴含在神话的表象之下,因此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东方的夔龙,南方的应龙,西方的烛龙,北方的相繇。

夔龙居于东方,表示春天,从水中出现,表明是初升之龙,而它升起的时候伴随着风雨并且电闪雷鸣,表示龙星升起的时候正是冬去春来、春雷发动的惊蛰时节,这个时候雨水开始渐渐地多了。

《大荒经》的南方有应龙,“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应龙处南方,当然就是夏天的龙星,《周易》称之为“飞龙在天”,因此在神话中就说,应龙是长着翅膀的飞龙。这里还说,应龙处南方,“故南方多雨”,其实这不过是因为此时正是多雨的夏季,《大荒经》还记载,如果天旱不雨,就用泥土塑成应龙的样子求雨,至今民间还有舞龙求雨的习俗, 就是从这里来的。

《大荒经》的西方有烛龙,“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 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烛龙处西北方, 实为秋冬之交的龙星星象,此时,苍龙七宿中的前面几个星宿都已经隐于西北群山,而只有龙尾巴上的尾宿还辉映于群山之中,因此西北的山就被称为“章尾山”。

《大荒经》的北方有相繇,《大荒北经》说:“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 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冬天的龙星已经潜入地面,故说相柳“食于九土”,但初冬时节龙星最后的一个星宿尾宿还伸出在地平线之上看得见,而尾宿由9 颗星星组成(《史记·天官书》就说:“龙尾九子。”),九颗星句曲如环形,因此又有相繇“九首自环”之 说。

通过关于《海外经》和《大荒经》整体构架和具体记载的分析,我们可以断定,中国上古时期的天文时令知识在其中有系统而准确的反映,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断定,《海经》是时间和天文之书,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空间和地理之书。

Share

柚子比特

IP架构师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