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边(1318至1417),沔阳人,元末农民起义军将领之一。

张定边原籍湖北沔阳州湖弦口,出身渔家。身材魁梧,留着五绺美髯,潇洒英俊。知天文识地理,习兵法,练武功,精拳艺,擅岐黄。为人急公好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黄蓬镇与陈友谅、张必先结拜为兄弟,生死与共,风雨同舟,共谋前程!从陈友谅起义,定都武昌,转战荆楚,征伐两江、闽、浙边陲重镇,攻无不克。官居大汉太尉,能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不仅善战,而且多谋。当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投书伪降,张定边曾力阻其行,陈友谅专横独断,不纳其言,致遭江东桥之惨败。石灰山战败,陈友谅仅以身免,不思劲敌当前,整军备战,而一意孤行,急于称帝,并以五通庙作行宫,张定边哭谏不纳,而分兵令其攻安庆而无功。
陈友谅称帝改元,退守九江;又疏于江防,迨朱元璋之兵,逼近九江之西门,造成惊惶失措,谓兵从天降,幸得张定边由安庆撤还之师,冒死争战,陈友谅才得以脱险,夜走武昌。
武汉为九省之通衢,有长江天堑之险阻,新败之余,不应急进动师,张定边再三劝谅,首在安民息兵,整军坚防,待机出击。陈友谅不纳忠言,我行我素,令制作大舰,扩充水师,集结举国之兵,号称六十万,且载文武百官,作孤注一掷。斯时定边审时度势,建议一支兵直捣南京,另一支兵围南昌,可使朱元璋尾首不能兼顾。确实陈友谅不纳忠言,空后防而深入南昌,南昌守将为朱元璋之侄大都督朱文正,一面约日伪降,一面派使臣赴南京求援,留一支军佯攻南昌;而陈友谅不吸取江东桥惨败之教训,而坚信朱文正的降城之约,实为缓兵之计,围八十五日不下,坐待敌之二十万援兵从容集结,兵临城下,再图施展,已不可能。于是撤围而入鄱阳湖,朱元璋之兵已布要隘,大战鄱阳湖,火攻水寮,张定边在关键时刻单刀直入,连斩朱元璋三员大将,但最终被常遇春用箭射伤,不得不退出,最后朱元璋占据先机,陈友谅头颅中流矢而身亡,造成全军覆没。
此时,定边身披百矢,犹冒死黑夜驾小舟,载陈友谅之尸,护谅之子陈理。奔武昌,立理为帝。朱元璋乘 胜调军围困武昌,陈之元帅张必先被擒,而张定边堆城益坚,为时两月,终以无外援,陈理幼弱无知,受胡美之诱献城出降。
张定边率一支兵,冒死突围,逐鹿于荆襄之间,明知大厦已倾,自感擎天无力,而且士卒疲命相从,斗志日趋消沉,于是劝慰士卒,解甲归田,以待机复兴,相注对泪,依依难舍。从此,张定边改名换姓,混迹江湖,携儿带女,辗转流离,终归故里,寿九十余而终。今仙桃市沔城湖口弦王姓,乃张太尉之后裔也。清光绪年间有进士王炳南(曾经历任陕西知县),主修王氏宗谱,即以张定边为一世祖,且在清初,亦有复姓归宗者,下面有谱序为证:
威震荆楚,于沔有光,除剪元胡,追随汉王;
百战百胜,鞑子胆丧,始终不渝,忠义是尚;
鄱阳突围,冒死护丧,为复汉业,拥理武昌;
理弱无知,受诱城降,勉率一旅,逐鹿荆襄;
大厦已倾,擎天独柱,劝慰士卒,解甲归农;
挈妻携子,浪迹江湖,改名换姓,以避祸凶;
辗转流浪,终归故里,王即张姓,两姓一宗;
今日王氏,张之后昌,湖口弦上,姓氏永香。
陈友谅身后,群龙无首,起义失败。张定边不愿做朱元璋的降将,遂于洪武元年(1368)戊甲孟秋,遁入泉南灵源山隐居。为避前嫌,削发为僧,自号沐讲禅师。
张定边入空门后,不闻尘俗事,究心佛理,赤足芒鞋,率领旧属僧侣,先后垦殖禅田50多亩,以桑麻蔬果植之,既能自给,亦可周给贫者。他看到广大贫苦农民因生病缺医少药而走投无路时,于是萌生悬壶义医和取灵源山中的甘草,用姑师井之水泡制药茶,广施万民,不求图报。洪武10年(1377)丁巳十月廿三凌晨,张定边正在西霞山晨练武功。突然林中狂风四起,林木摇曳,落叶纷披。猛一抬头,但见一条斑斓猛虎,正从岗上飞窜下来。那猛虎发现了定边,竟直向他冲来。定边不免有点慌神。赶忙往右边一跳,闪在老虎的旁边,猛一拧身,举禅杖朝老虎前胛叉去。顷刻间,猛虎鲜血直流,脑浆四溅。从这点,可见张定边的武功。
湖口弦是个草鞋专业村,村里有个草鞋专业户,叫张定边。张定边的草鞋做到了家,晴天不带汗沾灰,雨天不拖泥带水,既美观又扎实。传说有神仙托梦,教他用“十加口的草,元加口的麻,几根木的布”作原料,听起来挺玄乎的,破译了一钱不值,就是田里的草,园里的麻,机上的布。这些普普通通的元素经他一整合,就成了一双宝鞋,穿上它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正所谓兵贵神速,陈友谅之所以连克元兵,占据半壁江山,多半得益于张定边的宝鞋。
张定边和陈友谅的龙虎会很经典。说是某天赶集,一群爱打秋风的城管看中了他的产品,你一双我一双拿了个精光,也不提给钱,稍有微词还一顿拳脚。这种事很平常,城管不是头一回欺负人了,你得忍着点,打落牙门往肚子里吞。可张定边是个有血性的汉子,受不得腌臜气,奋起反抗。这个年轻人高大威猛,身手不凡,以寡敌众竟然不落下风。恰好县衙的书记官陈友谅路过,见城管又跟老百姓打成一片,急忙叫了暂停,严肃批评了一顿。友谅看张定边一身功夫,有心结交,便拉到迎恩楼压惊。一时酒逢知己,将遇良才,两人相见恨晚,当场结为异姓兄弟。
张定边受过高人指点,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通兵法,懂医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后来友谅造反,张定边生死相随,同舟共济,是最得力的助手,也是最忠实的朋友。还有一样,张定边很有明星相,骨骼清奇,相貌英俊,一把长须分成五绺,飘飘欲仙,特招人喜欢。正因为如此,历史虽然对友谅毁多誉少,但对张定边却另眼相看。京剧《九江口》的男一号就是张定边。剧情是这样的。陈友谅搞统一战线,与张士诚结为儿女亲家,派手下人胡兰去接女婿张仁,刘伯温活捉了迎亲队,劝降胡兰,派人冒充张仁,混进陈营,谎称八月十五中秋夜联合进剿朱元璋。张定边老谋深算,识破奸计,在婚礼上抓了假张仁。可惜友谅犯了糊涂,对新女婿特别满意,宁可信外人,也不信自己的老弟兄,不顾阻拦如约出兵,遭致大败。幸亏张定边带领八百护卫,扮成渔民埋伏在九江口,友谅才死里逃生。
这出戏其实是瞎编的,史上只有“康茂才设计江东桥”的故事。一三六零年五月初一,友谅约张士诚联手夹击朱元璋。朱元璋为避免腹背受敌,派康茂才诈降,诱使友谅孤军深入,以便各个击破。都说友谅疑心重,谁都不信,就信张定边一个,我看不像。友谅兵强马壮,信心爆满,大有舍我其谁之势,从来不怕被人骗,哪会怀疑人呢?康茂才也是友谅的老弟兄,多年失去联系,只知道他跟随陈野先投靠了朱元璋,冷不丁派人送信表忠心,当内应,多少有点唐突。张定边多了个心眼,一定要等张士诚的答复,否则按兵不动。但友谅犯了急躁轻敌的毛病,于五月初十提前行动,从采石矶向大胜港进军。等上了江东桥,按约定的暗号喊“老康”,千呼万唤也没人出来,才知道上了当。友谅于四面包围之中狼狈逃窜,几乎搞成了光杆司令。
长期以来,沔阳人愤愤不平,说友谅要是肯听张定边的,天下未必姓朱。此话无大错。举两个例子吧。一次是五通庙死谏。友谅打了败仗,不坐下来总结经验教训,商议排兵布阵,反而着急上火地宣布称帝,不光成了众矢之的,还闹得众叛亲离。张定边苦苦相劝,友谅不听,一意孤行地坐上了龙椅。朱元璋趁机偷袭九江,友谅措手不及,差点全军覆没。一次是打洪都。按照张定边的意思,汉军应该以部分兵力牵制洪都,主力顺流东下,直捣应天。但友谅又没听他的,偏偏看洪都不顺眼,六十万大军团团围住。原以为洪都城只是一粒小小的瓜子,吃起来才知道是颗核桃,嗑不动,咬不烂,苦战数月,劳而无功,以致全军上下士气低落,直接影响了鄱阳湖决战。
排座次,张定边绝对是元末第一条好汉。徐达善谋略,李文忠善奔袭,常遇春善突击,冯胜善侧击,朱文正善防守,但要说到勇猛,无人出张定边之右!杀元兵,他从无败绩。战太平,他一箭射死了花荣。鄱阳湖上,他更是以一场“斩首行动”震慑西吴,惹得朱元璋也对他爱恨交织。那次表演,发生在那场历时三十七天的大决战晚期,张定边于百万军中发现了朱元璋的指挥舰,突然拨转船头,如离弦之箭直冲目标,旁若无人。三十多只敌船上前拦截,被他一一突破。韩成、宋贵、陈兆先拼死救驾,也被他一柄大刀斩尽杀绝。慌乱之中,指挥舰迷失方向,逃到沙滩上搁浅了,朱元璋闭上眼睛束手待毙,要不是女婿汪清替他挡上一刀,肯定身首异处了。张定边差一点就成功了,关键时刻,常遇春一箭射中他的肩膀,这出戏才算完。
鄱阳湖失利后,张定边抢出友谅的遗体,驾一叶小舟回到武昌,辅佐太子陈理。一三六四年,朱元璋腾出手来攻打武昌,张定边坚守俩月,毫无败相。刘伯温有点纳闷,明明算出大汉气数已尽的,怎么依旧坚挺呢?他当了一回阴阳先生,暗中查勘地理,终于找出了秘密:原来蛇山是一条龙!他趁黑组织民工在小东门动手,挖断了龙脉。这一招太狠毒,战局迅速明朗,汉军土崩瓦解,陈理看大势已去,不得不开门请降。张定边无力回天,只身出走。受降那天,朱元璋见城门大开,走出一溜文武,匍匐在脚下山呼万岁,不免心旷神怡。但一清点,恰恰少了张定边,顿失得胜之色。
张定边究竟去了哪儿呢?福建人说,他在泉州灵源山当了和尚,自号沐讲禅师,一面带领僧众开荒种地,一面泡制药茶“灵源茶饼”,普济万民,分文不收,人称“活菩萨”。洪武十年,张定边在山上晨练,忽然扑过来一只斑斓猛虎,被他侧身一掌,打得脑浆四溅,足见他的功力不在武松之下。洪武十二年,张定边在紫云室旁边修了一所经馆,叫“天公案”,联曰“天趣闲中得,公心静里思”。此后深居简出,于永乐十五年坐化,终年一百岁。从这一点来看,他才是笑到最后的人,朱元璋死了二十年他才死。
沔阳人则另有说法。张定边不愿当降将,只想回老家一门心思打他的草鞋。但是朱元璋不放心,到处找他,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张定边跑到通海口官路附近,被追兵发现了,眼看前有州河,后无退路,不禁悲呼:“天亡我也!”这一呼效果不错,惊动了芦苇丛中的一只渔船。船上只有父女两人,一看是大汉元帅张定边,赶紧靠岸。原来都是熟人,渔父的儿子叫王厚义,是张定边的亲密战友,不久前战死沙场。王老汉急中生智,把张定边的外衣裹上淤泥沉到水底,逼他跟女儿一道钻进被窝,假冒夫妻,蒙混过关。这种事说起来羞人答答的,没法子证实,如果是真的,张定边算是开了未婚同居的先河吧。 张定边得救后无以为报,只好以身相许,改名换姓入赘王家。因为这段旧事,后人把他隐居的村庄取了个名,叫救王台。这个说法可信度很高,沔城一带的王姓,都尊张定边为“一世祖”,有光绪进士王冕南的《王氏宗谱》为证。
张定边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只要在造反大奖赛中获得冠军,奖品之一就是可以对历史进行艺术加工,比如刘邦明明是个农民,硬敢说自己是人和龙的杂交品种(《史记·高祖本纪》),看来吹牛真的不需要上税啊!同样的原因,被历史浓墨重彩大书特写的也往往是胜利者和他的打手喽罗舅子老表们,如果和胜利者关系不好甚至很不幸地站到了人家的对立面,那么对不起,您只能淹死在浩瀚的史海中。
元朝末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安徽民工朱元璋经过艰苦奋斗,成功地从一大群地痞流氓、车匪路霸、私盐贩子中脱颖而出,荣获“谁是皇帝”大型选秀PK赛冠军,成立了自己的独资私营企业——大明王朝有限公司。朱先生自然名垂青史,他的铁杆粉丝如徐达、常遇春、李善长们也跟着过足了明星瘾,而曾经统治整个长江上游、拥有当时中国最强大舰队的汉王陈友谅和他的将领们,则被后人扔进了历史的废纸堆,尽管他们离冠军只有一步之遥,尽管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尽管他们都有值得载入史册的故事。
所以我认为,张定边的名字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张定边,生于公元1318年,湖北沔阳(今仙桃)人,渔民出。他是陈友谅从小玩到大的伙伴,也是结拜兄弟,陈友谅一生暴虐多疑,唯独对此人极为信任。史料记载,张定边身材魁梧,潇洒英俊,急公好义,文武双全,不但“精武功、通兵法”,而且“知天文、识地理、通医术、善谋略”,甚至还懂得算卦,是元末所有武将中唯一的全能选手,也是当时天下无出其右的第一猛将。素有“不仁、不义、不智”美誉的陈老大之所以能够顺风顺水地在江湖上混那么多年、差点取代朱元璋坐了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有张定边。
打工的能干到这个份上,牛啊!
无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陈友谅都无愧于人渣的称号,和他一起从事造反工作的老板(徐寿辉)、领导(倪文俊)、同事(赵普胜)统统被这位仁兄干掉了;但同时他又拥有很多可爱的性格特征,骄狂、霸道、任性,并且非常喜欢上当受骗。我把史料中关于他的记载读了几遍,始终想不通一个问题:如此专业的送死高手怎么就能跟天才的造反专家朱元璋斗得如此难解难分?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没有陈先生的倾情参与和全力配合,朱元璋同学的造反事业无疑会寂寞很多,这段历史也会失去很多卖点。
而张定边的牛人光芒也不会如此耀眼。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进攻朱元璋的老巢应天(今南京),本来已经拿下了战略要地太平,张定边还一箭射死了朱元璋的结义兄弟、与徐达和常遇春齐名的大将花云,但陈老大偏偏在这个时候坚定地发挥了喜欢上当的特长,非常诚恳地相信了前来诈降的双面间谍康茂才。张定边看出有鬼,力劝老陈不要上当,甚至下跪相求,几十万大军还是跟着老陈欢天喜地地走进了朱元璋的埋伏圈,两万多人被杀,七千多人被俘,还友情赠送老朱好几百艘战船。这一仗下来,陈老大输得差点当了裤子,眼看人头就要落地,又是张定边玩命杀出一条血路,用小船从河汊救走了他老人家,平安回到武昌老窝。
遇到如此草包的老板依然如此忠勇,张定边,你是条汉子!
势力最大的两个帮派终于迎来了决战,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二十一日,鄱阳湖大战正式拉开帷幕,一号选手老朱带了20万人(实数),二号选手老陈带了60万人(有炒作嫌疑),近千艘战船摆开阵势PK,输赢就看这一把。第一天战斗下来,双方陷入僵持阶段,张定边出场了。他没跟任何人打招呼,直接带着三艘战船从本方阵中驶出,老陈以为他是出去巡逻的,老朱以为他是出来望风的,都没怎么在意,谁知三条船全速冲进了朱元璋的水军阵中,目标直指老朱所在的旗舰。毫无防备的朱家军被撕开了一条口子,张定边大摇大摆地杀进了中军,被惊呆了的对手这才反应过来:老小子想要朱老大的命!
很多年以后,美国人就是这么收拾萨达姆的,还取了一个很有创意的名字,叫“斩首行动”。
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此NB而又颇具技术含量的壮举,印象中似乎只有赵子龙干过,张定边演了续集。老朱的小弟们从巨大的震撼中回过神来,30多艘战舰把他团团围住,这下你小子没戏了吧?但更让他们目瞪口呆的事情还在后面,孤军深入的张定边简直成了战神的化身,亲自持剑站在船头督战,威风凛凛,见谁砍谁,深受感染的下属跟着领导拼死奋战,居然又从包围圈中杀了出来,硬是把朱元璋的水军冲成了两半。浑身是血的张定边不但没事,还在百忙之中抽空斩杀韩成、陈兆先、宋贵等多员敌将,直奔朱元璋而来。本来还想看热闹的老朱也慌了神,连忙下令躲避,谁知水手转舵太急,船搁浅了。鄱阳湖上顿时出现了千年难得一见的奇观,几十万人目送刀枪不入的张神仙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去拿老朱的人头,其中包括老朱的众多小弟以及老朱本人。
也是老朱命不该绝,他没有学1000多年前的曹操那么白痴下令不准放箭,所以张定边注定演不了赵子龙。不远处就是常遇春的战船,眼看老板即将享受点杀待遇,这位射击冠军不慌不忙地张弓搭箭,问手下负责了望的士兵,哪个王八蛋是张定边?
手下刚刚一指,常遇春的箭就射了出去,“正中面门”。张神仙居然没死,不过也没法继续玩命了,指挥战船退出敌阵,偌大的朱家军竟无人阻拦,集体目送张神仙退场。终于还是有人忍不住了,窝了一肚子火的朱将廖永忠率部追击,“万箭齐发”,张神仙活生生被射成了刺猬,身中一百多箭——注意,这是正史上的记载——在那个没有钢盔和防弹背心的年代,张神仙实在有资格去当神仙,因为,他还是没事!
勇冠三军,还刀枪不入,张定边,你太有才了!
大难不死的张神仙来不及庆幸,陈友谅的间歇性弱智就发作了。眼看这么折腾下去占不到便宜,老陈于是决定虚心向古人学习。本来这是件好事,但陈先生的任性导致他选错了对象,老朱没学曹操,他就偏要学曹操;其实学曹操也不是什么坏事,问题在于他学的偏偏是赤壁之战时的曹操,这位活宝用铁索把战船连起来了!老朱估计也是读过《三国演义》的,积极配合老陈把戏演下去,东北风乍起,火烧连环船,老陈的无敌舰队全军覆没,老朱又非常热情地赠送总攻服务。一场恶战从清晨打到傍晚,陈友谅众叛亲离,走投无路,在突围时被朱将郭英一箭爆头,“自左睛入,贯后脑出”,一代枭雄,当场陨命。
张定边的故事却远没有结束。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抢回了陈友谅的尸体,带着老陈的老婆、小儿子陈理和仅剩的一万多人突出重围,回到武昌。次年二月,朱元璋亲率大军兵临城下,张定边为保全部属不得已投降,但他还是把当年结拜时的诺言保持到了最后,拒绝为朱元璋效命,而是在泉南灵源山当了和尚。张定边的武功、谋略、胆识和人品得到了对手的尊重,就连毕业于造反大学有仇必报系斩草除根专业的高才生朱元璋,也极其罕见地没有为难这个差点要了自己老命的对手,任凭头号战犯去干了自己曾经干过的工作。遁入空门的张定边潜心求佛,法号无暇,自号沐讲禅师,带领旧属僧侣先后垦殖禅田50多亩,居然能够自给自足。看到贫苦农民生病缺医少药,他又采山中甘草用姑师井水泡制药茶,广施万民,不求图报,善名远扬。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古来几人?张定边做到了。
老张和尚一口气活到了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足足100岁,朱元璋死后他还活了20年。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丁巳十月廿三凌晨,张老头在山上晨练时突遇猛虎,花甲之年的他不但没被老虎吃了,反而一禅杖打断了老虎的前胯!这个时候,一代名将常遇春已经死了8年,而在之后的18年里,大明王朝最聪明(李善长、刘基)、最老辣(徐达、傅友德)、最彪悍(蓝玉、冯胜)的开国功臣都死在了老朱手里。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当最心狠手辣的朱元璋去世的时候,曾经在中国大地上叱诧风云的一代天骄均已作古,只有最勇猛忠义的无暇和尚活到了最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张定边,你寂不寂寞?
很遗憾的是,后世的史书中对这位牛人的记载实在太少,没办法,历史是老朱家写的,而张定边的传奇事迹又实在太过招摇。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这样为一个悲情英雄感怀,但我很愿意为500多年前的张定边作一首七律,为他的胆略,为他的勇猛,更为他值得尊敬的忠义和人品——他跟错了老板,他选择了退隐,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他被遗忘的理由:
千里鄱阳染朱帆,万军阵中猛将还。
人道太祖曾伏虎,天下谁忆张定边?